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

笔谈:AI驱动与旅游业创新发展

  • AI驱动下西部旅游目的地智慧化转型的现实图景与伦理思考

    明庆忠;闫昕;

    <正>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数字技术产业的创新突破态势日益显著,前沿数字技术迭代升级,影响了旅游行业的诸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习惯。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对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全链路重组与场景化创新,打破文化、交通、住宿等传统业态壁垒,推动跨行业资源智能匹配与沉浸式体验升级,最终实现重塑游客行为模式与全域旅游生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及《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明确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谋划,为旅游目的地智慧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5年05期 No.180 1-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郭峦;彭帅;

    <正>随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旅游产业产生了丰富的用户生成内容数据、设备数据和事务型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对旅游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优化资源分配、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还助推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可见,利用海量旅游数据优势,释放旅游数据要素价值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025年05期 No.180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AI赋能策略

    陆军;

    <正>人工智能(AI)在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AI赋能不仅能够提升文旅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通过数据挖掘应用和数智化赋能,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和城乡要素流动,进而实现区域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1]),这为新时代区域文化旅游高质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旅游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打造区域性支柱产业作为目标,重视区域整体性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AI赋能功能,冲破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数字技术悬浮、城乡要素悬崖、产业低端锁定、区域协同治理效率低能等藩篱。通过AI赋能,增强数字技术渗透,加快城乡要素自由双向流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提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区域旅游统一大市场发展,实现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之目标。

    2025年05期 No.18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驱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

    杨春宇;姜涛;

    <正>文化遗产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但由于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及城市构建等影响,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工智能技术(AI)逐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活化的有力支撑。AI靠着其科技力量守护文化根基,凭创新模样激活文化生命力,更凭借融合态势增添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底蕴,文化遗产保护已摆脱“封存历史”的阶段,迅猛迈进“活化传承”的新岁月,给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注入长久活力。

    2025年05期 No.180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与AI驱动下的文旅体验革新与沉浸式线路个性化营销探索

    黄文;杨建翠;姚世贤;

    <正>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休闲正在成为以精神成长和兴趣满足为核心的新型人类活动形态,不再只是娱乐消遣,更是推动文明跃迁的重要力量。然而国内文旅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遭遇结构性困境。一方面,文旅供给端普遍存在内容趋同、形式雷同的问题,缺乏基于特色文化IP的深度开发与产品分层设计。另一方面,游客体验陷于浅表化,仍以拍照打卡和走马观花为主,难以形成情感链接与文化认同。而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产品价值定位的极端化:或盲目追求高价、高奢、仪式感强的沉浸式体验,只服务特定群体市场;或走向低价低质、批量复制的“快餐式旅游”,导致整体供给体系呈现出“天花板高、地板低,中段塌陷”的失衡格局。

    2025年05期 No.180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AI驱动下的旅游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

    陈兴;

    <正>当前,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领域的AI应用开始普及。旅游业作为高度依赖信息交互与场景体验的服务产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数智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受此影响,旅游教育正面临着教育范式重构与人才能力重塑的双重挑战。面对AI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痛点直接凸显,旅游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急需厘清AI时代旅游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并以此确定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与教学改革方向。

    2025年05期 No.180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下“人机共智”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

    余志远;

    <正>在前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于旅游人才而言主要作为辅助工具存在。然而,以Chat GPT和Deep 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通过嵌入业务流程核心环节(如智能行程规划、舆情分析、多语言导游服务),重构旅游人才与AI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旅游业逐步迈入具备“人机共智”显著特征的崭新时代。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应着重塑造哪些关键能力,以及旅游教育体系又该做出怎样的适应性调整,已然成为旅游学界和业界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2025年05期 No.18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赋能与异化:AI赋能旅游发展的人文性反思

    余正勇;

    <正>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迅速发展日益解构和重塑着传统旅游业,从技术、要素、产业、结构、功能和系统等维度为旅游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AI驱动有助于拓展旅游场景业态,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效率和创新旅游商业模式,赋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然而,AI驱动也面临着多重技术异化风险,过度依赖AI引发旅游文化浅薄化、主体性消解和伦理性失范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梳理AI在旅游发展中的赋能机制和异化风险,回归旅游发展的人本位,反思AI驱动旅游发展的人文性实践策略,对于推动数字时代旅游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18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旅融合

  • 文旅融合下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表征、关键挑战与有效路径

    闫海莹;董帅;宁涵;杨霞;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与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现已成为地方的广泛实践。饮食类非遗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根脉与精华所在,做好其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是丰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要求。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下,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遵循着特定的实践逻辑,在传播方式上从隐性传承向显性传播拓展,在经济价值上从文化资源向产业IP转化,在传承人激励上从个体坚守向群体参与转变,在社区参与上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共生演变。当前,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制度保障不足,范式不够丰富,社会协同力不强活态传承不彰,技术赋能乏力五方面的现实困境。未来,应持续夯实制度支持与保障体系,创造性实现饮食文化的再生产,汇聚多元参与主体力量,实现活态传承与有效转化,提升传播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2025年05期 No.18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媒体故事IP矩阵:作用机制、标准体系与模型构建——基于农文旅深度融合视角

    王婷;李薇;

    农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极具实践意义的创新模式,在精品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融媒体故事IP矩阵是以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为出发点,以故事化叙事策略为核心,以文化产业IP化思维为观念基础,以数字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形成的内容、业态、服务、产品和环境要素等的立体化集成与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型。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融媒体故事IP矩阵的作用机制、标准体系与模型构建,以期为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2025年05期 No.180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旅融合导向下乡村振兴的“许昌模式”研究

    李石帅;

    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许昌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现状做全面调查,以许昌的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条件作为基础依据,探索了适合许昌的乡村振兴路径,并针对诸多制约要素,精准匹配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帮助许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2025年05期 No.18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西部旅游

  • 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覃建雄;钟娅;

    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贯彻与生动实践。文章聚焦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从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社会和谐、文化赋能及生态保护5个维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明确各指标的权重。研究发现,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高质量发展处于较差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其各维度得分情况,提出特色化产业融合发展、科技赋能智慧旅游、主客共享治理模式、在地文化活态传承及绿色低碳发展等优化路径,以期成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2025年05期 No.18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基因解码与场景重构:成都文旅融合的体验化创新路径研究

    刘芳;罗枫;唐珂;

    文章以成都文化资源的体验化创新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体验经济理论,构建“文化DNA双螺旋模型”,揭示文化基因链(符号IP化)与体验场景链(空间沉浸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发现,成都文旅融合通过基因提取、场景重构到价值衍生的三阶演进实现文化资源转型,随后进一步提出“政策引领与体系保障”“技术赋能沉浸体验”“社区参与共创”“生态场景可持续化”的创新路径。

    2025年05期 No.18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府文化赋能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创经济转化策略研究

    杨青云;

    在数字经济与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转化的关键场景。然而,天府文化在赛事文创中面临同质化严重、文化贴现率高等现实困境。研究以成都大运会为实证对象,基于SCP范式构建“设计端—传播端—消费端”三端递进转化模型,通过文化符号提炼、数字化传播矩阵搭建、产业链协同整合等策略,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范式化转换。

    2025年05期 No.18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旅游理论

  • 依托民宿发展康养旅游:可行性、挑战与对策

    邢博;毛慧茹;

    康养民宿作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充分体现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在政策驱动、健康需求升级与技术赋能的协同作用下,正逐渐从单一住宿业态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范式转型。然而,行业正面临康养资源整合低效,行业服务标准缺失,品牌建设滞后,复合型专业人才供给断层等结构性挑战。研究认为,依托民宿发展康养旅游具有资源、市场和运营上的可行性:通过多维资源协同重塑产业生态,建设康养民宿服务标准与规范,构建独特的品牌形象与品牌战略体系,引进和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最终实现从单一住宿空间向健康生活策源地的业态转型。

    2025年05期 No.18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核心与边缘:三线工业遗产旅游体验大模型测度及分异研究

    李文勇;卢奉煊;郑钦月;

    旅游体验是三线工业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依托核心—边缘理论和战略体验模块,使用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方法对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旅游体验进行测度,基于景点与城市的关联程度以及旅游体验五维度,构建了精细化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高关联型景点的感官、思考和关联体验数值大于低关联型景点,低关联型景点的情感体验数值略大于高关联型景点,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景点的核心与边缘状态对旅游体验可能引发极化效应或孤岛效应。研究有助于丰富三线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No.180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热梗驱动城市旅游创新的双重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澳门及周边地区文化IP构建为例

    林耿民;王文捷;

    研究以网络热梗为切入点,剖析其在城市旅游传播中的文化动力与现实效应。通过“文化IP”与“社交货币”的双重理论视角,揭示热梗如何将城市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流通的传播资源:文化IP属性赋予其在地化叙事能力(如澳门新葡京“奥特曼变身器”的符号狂欢),社交货币功能则推动其在虚拟社群中的裂变式扩散(如成都“迪士尼”健身器材的模仿狂欢)。基于常州、成都等地的实证分析,提出热梗驱动城市旅游的三重逻辑——符号重构激活参与、自嘲共情消解距离、地名迷因制造悬念;针对澳门及周边地区,设计“地域化转译”策略,通过“鼠鼠文学式自嘲”“赤沙大脑探秘”等具体路径,将城市物理空间劣势转化为情感共鸣点与好奇心触发器。研究同时指出热梗的传播悖论:短期流量爆发易引发服务承载力危机,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可能导致审美疲劳,需通过“热点嫁接—服务适配—符号迭代”的动态机制实现可持续传播。案例表明,中小型旅游城市可通过精准嫁接亚文化符号与地域特征,在流量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2025年05期 No.180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

    龚璇;杨宏;

    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构建“为何—以何—如何”分析框架,首先,分析新质生产力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二者在目标、功能和价值三个维度上存在关联,促使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其次,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智慧发展、产业协调、低碳转型、品牌塑造等方面赋能红色旅游,并最终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最后,探讨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对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的实践路径,提出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投融资力度、深化技术革新、做好政策设计等方面发力,为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025年05期 No.180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困境与路径

    靳晓林;刘淑兰;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独特标志,是世界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非遗与文明交流互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为非遗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资源,文明交流互鉴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非遗保护传承仍存在保护主体单一化、内涵表达浅表化、表现形式刻板化、文化交流单向化等问题。为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释放非遗对人类文明的广泛价值,应“联合多界”,以多方协同强化非遗延续力;“认知破界”,以内涵阐释厚植非遗感染力;“古今无界”,以生活链接激活非遗生命力;“情感跨界”,以共情叙事彰显非遗穿透力。

    2025年05期 No.18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异游与情缘缝嵌:虚拟旅游场所中空间表征描摹及人地依恋书写的联结

    朱光良;

    作为真实旅游环境的电子镜像世界,虚拟旅游场所映射实体空间表征,阐释地方精神群像,是知觉体验与身份寄托的鲜活载体。洞悉虚拟旅游空间中数字呈像的演化机制及描摹机理,在虚实缝合、真幻交织、液态流动的旅游地反演模型中推进人地依恋策略的演化与生成,是重塑旅游地形象以及彰显游客重游意愿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虚拟数字技术反馈实景景区走向虚拟现实世界的空间描摹路径。首先,在符码编织与言语再产、情境拟造与视感彰显的缝合方式中书写空间表征的显像之策;然后,以人地依恋中的情缘书写为媒,讨论从地方依恋到虚拟依恋的数字流变以及从虚拟依恋到情缘镶嵌的现实展演;最后,将四川稻城亚丁旅游景区作为实践样本,解析虚拟现实技术反演实地景区的生成策略,校验新质技术变革下“数字异游”空间的实践走向与传播路向,回应虚拟场所中人地交往与空间依恋的数字联结。

    2025年05期 No.180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餐饮管理

  • 文化和科技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邓吉祥;

    中国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流动性的增强推动国内旅游活动达到新高度,但也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适应文化和科技融合下新业态、新消费模式发展,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当前本科层次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学科属性模糊、培养模式粗放、复合型师资不足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课程体系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如构建“基础素质与能力—专业技能—学科前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框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机制、管理模式、评价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四个转向”等,以期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18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委风采

    <正>明庆忠云岭学者,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哲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暂社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旅游改革与创新省高校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低纬高原与区域发展云南省省级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

    2025年05期 No.18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征稿及征订启事

    <正>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四川旅游学院学报》为双月刊,一年6期,印制精美,主要开设饮食文化、餐饮管理、新兴旅游、西部旅游、旅游理论等栏目。新的一年,《四川旅游学院学报》将在继续保持原有餐饮类特色栏目的同时,加强对旅游栏目的建设。欢迎广大学者、专家关注和投稿,本刊对重点稿件,实行优稿优酬。

    2025年05期 No.180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